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

綠豆椪-中秋月餅總不圓


“大月亮,二月亮,哥哥起來學木匠太陽餅,嫂嫂起來打孩(鞋)底,婆婆起來蒸糯米,蒸得嘣嘣綠豆椪香,打起鑼來接姑娘……”,年幼時,我挺喜歡這首鄰居阿姨教的四川歌謠,因爲提到了月亮,就聯想起中秋的月餅。沒到中秋,嘴就饞了,嚷著家長買月餅,待買回,或是來家串門的長輩贈送一兩只月餅,兄妹幾人欣喜若狂,乖乖地排排坐,等著分月餅吃。就見父母把沾得油亮的包裝紙打開,拿把水果刀,小心翼翼地將整鳳梨酥只廣式月餅切成相等的幾塊,分給我們:小饞鬼,拿去吃吧。此刻,無心賞月,專注嚼餅,沒幾口就吃完了,覺得不過瘾,還想一氣吃下整個的,但不行呀,那會兒鳳梨酥家家子女多收入少,月餅算是奢侈品,多數人家買幾個分著嘗嘗,加兩個菜,把節過了,簡樸實在。

以後,全家遷至中原,我們也長了幾歲,兜裏不時有兩個零花錢了。快聯翔餅店到中秋,把零花錢攢夠了買月餅。北方的月餅大氣,圓大不厚,直徑寬,上下薄,餅上印著牡丹、葵花等圖案,內裏是砂糖、瓜子花生和紅綠絲(果脯絲)摻的餡兒,少油硬實,吃起來咯太陽餅嘣脆。我和二弟的零花錢湊起來買一只,餅硬難切,用力掰開,吃罷,舔舔嘴唇皆大滿足。

成人後參軍到東北,中秋節連隊會餐,是沒有月餅的,有一回連長、指導員拿出兩瓶白酒,每人倒一點,破天荒開了酒戒,全連喜出望外。還有喜事,那晚上班長招 集全班,美滋滋地取出一個包裹,裏面是幾個北方大月餅——班長在家鄉的未婚妻寄來的,千裏共“婵娟”呀。班長掰開,每人分嘗一塊,饞得別的班的戰友也過來 搶,歡樂成一團……

三十年來,收入倍增,物資豐富,中秋吃月餅不必分食了,可以整個兒吃。但這些年,我家又恢複了老法兒,用牙簽挑食切開的小塊月餅,兩塊便夠,月餅似乎總是 圓不了。不是現在的月餅做得不好,但因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,太甜膩口,在營養不缺,注重養生的今天,很多人都理智的淺嘗辄止,月餅作禮收送多了, 還成爲一種負擔。

年幼時分食月餅,是因爲買不起那麽多;當兵時分食月餅,是因爲餅少人多;如今分食月餅,是爲了健康防病。這樣不圓,情理聯翔之中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